
馬明宇,成都大學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以初試347分的成績上岸北京協和醫學院中日友好醫院急診醫學專業研究生。
高考、研考的結果離馬明宇的目標都“差一點”。高考,通過征集志愿,他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錄?。谎锌?,他與一志愿失之交臂。但追夢者的腳步從不會被絆住,努力也總有意義。為了幼時的學醫夢,他毅然轉專業,以從0開始的勇氣啃下醫學專業硬骨頭,從臨床醫學的“門外漢”到專業前5%;在老師的幫助下,他抓住復試機會逆風翻盤調劑“上岸”,最終沖進北京協和醫學院。
少時仰望的夢想,他正用努力續寫著新的章節。
以下是他的自述:
轉專業重拾舊夢 奔赴杏林新程
我來自新疆克拉瑪依,和許多新疆孩子一樣,我也有一個走出故土,見識世界的愿望。
我的夢想一直都是學醫。小時候,我的身體不是很好,經常去醫院,和醫生護士們處成了朋友,覺得醫生特別“酷”。初三時,我就和父母談起過從醫的想法,他們都很支持我。然而高考發揮失常,我通過征集志愿被成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錄取。大學入校,我的目標并不高遠,好好學習力爭上游對我來說就已經夠了。
直到了解學校醫學專業的實習和轉專業的政策后,我才重燃學醫的希望,憑借一學期的努力,以原專業智育成績年級排名第3轉入了臨床醫學專業。
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班級,面對醫學生“爆滿”的課表,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但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再苦再累都是考驗。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告訴自己“如果這點考驗都經受不起,那我要怎么成為一名醫生?”我主動找同學們交流,找老師答疑。為了追趕遲到的夢想,我把密密麻麻的知識點通通塞滿課表的空白。同學們下課的時候,我還要補修上個學期的課程,好不容易空下來,我也要對照借來的筆記補充記憶。就這樣一點點啃下知識,讓我無比頭疼的專業術語,后來也能被我流暢地答在試卷上了。
大二那年,我偶然刷到了考研“上岸”的學長們的新聞報道,加上在網絡上了解了醫學領域的就業形勢,我下定決心要考研。揣著夢想,默默趕路,我的成績排名保持在專業前5%,還獲得了校級獎學金、校三好學生的榮譽。
選擇急診醫學專業的初衷可以追溯到小時候,我因為哮喘常常跑醫院急診,完全能夠共情患者的著急、焦慮,急診科室對我來說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真正將這份熱情轉為職業追求的,是在急診科實習時,我發現我能夠適應科室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模式,更愛上了這種用所學知識快速診斷的感覺。結合目標專業的院校排名、自身綜合條件及心儀發展城市,我確定了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作為我的第一志愿。

大四上學期,我就把備考提上了日程。這一年,老師組織我們去成都市急救指揮中心參加心臟復蘇培訓,進行心肺復蘇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現場觀摩調度中心的接線員們工作。我第一次清晰地感知“救死扶傷”四個字的重量,當病患命懸一線時,需要醫生迅速準確地做出判斷,挽救生命的成敗取決于醫生的施救。我突然對生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意識到了深造充實自我的必要性,只有讓自己更強大,才能讓危急時刻的每個選擇都足以托起生命。那時雖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考上的能力,但想“上岸”的心卻無比堅定。
腳踏實地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3月,我正式開始備考。每天早上八點起床,利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學習,每天晚上十一點回寢休息。3月初到5月底這段時間,保證每天學習6到7個小時。學院在排課時充分考慮考研學生的需求,將大四課程體系與考研復習深度綁定,為我們節約了不少時間。

我一直有鍛煉身體的習慣。一開始,我還能兼顧健身和復習,隨著學習強度逐漸加大,不得已把健身停了下來。進入6月份,接連面對醫學生的“魔鬼”期末周,和學院長達11個月的醫院實習要求,我努力避免自亂腳步,相信“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與其追求速度力求完美,不如腳踏實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
開會、考試占用了許多復習時間,我調整策略,抓住碎片化時間進行記憶,得空再復習邏輯強度高、難度系數大的章節。我實習的成大附院為我們提供了考研自習室,帶教老師也給予了我們很多指導。為了讓我們減少通勤時間,學院還為我們安排了實習住宿,我們只需放心沖就行。背靠強大的后盾,這段時間,我的學習自主性上漲了不少。
進入10月,我按照以往的習慣,每天按部就班,穩扎穩打,遇到不太熟的知識點,就多花時間啃一啃、記一記;已經掌握的內容,也隔三岔五拿出來復習,免得忘記。臨近初試,我就以三天為一個周期模擬考試,嚴格計時,關掉手機,讓自己提前適應考試環境,全身心投入答題。
不同的科目,我的準備方法有所不同。政治我從10月開始系統地聽課刷題,卡著早上8:30到9:05這個時間,每天練一篇。英語我有些許基礎,自學語法后,我按照3月到7月學閱讀,8月往后“一月一題型”的節奏學習,每天練習維持做題手感。我的專業課備考計劃跟隨網課的安排,3-8月奠定基礎,9-12月強化沖刺,該聽課時就聽課,該復習時就復習,行動起來就不會焦慮。
滾動復習時,我會把A4紙對半裁開,用來默寫知識點的內容,能寫多少是多少,像生化代謝的流程圖、不同疾病的鑒別要點、某個疾病的分類標準等,可以通過代謝圖、表格和思維導圖的模式來解決。寫完后核對,把寫錯的和不熟悉的用其他顏色的筆標注出來,把改好的紙用夾子夾起來或者貼在墻上,隨時看隨時記憶。
如今回看學習《診斷學》時,我還沒有系統性認識疾病,只能通過簡單的公式記憶“什么+什么=什么病”,經過考研這一階段的學習,我的診斷再也不用死記硬背地“套公式”,才讓我覺得自己真正入門了。
調整心態 跑出屬于自己的節奏
以前聽師兄師姐聊起考研,他們說會學到崩潰,甚至一個人坐在天臺發呆。那時我覺得,要是輪到自己,情緒絕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起伏。直到真正一頭扎進學習里,我才發現,那些突然涌上來的焦慮、整夜翻來覆去的自我懷疑,原來真的再正常不過。
我清楚的記得,那是去年11月21日晚上。我的英語作文、政治1000題、專業模擬題都頻頻出錯,信心完全被擊垮了。強撐著聽完直播課已經快十一點,我坐在書桌面前,看著滿桌紅叉的試題,先是無奈地發笑,既自嘲又苦澀,笑著笑著就哭了起來,哭了大概十分鐘,心情才好一點。那是我備考期間最灰暗的時刻。
有一天我的狀態很不好,一個上午什么也沒學進去,和朋友傾訴過后,我們倆就決定去我們的“夢?!笨纯?。我們走過大學的圖書館、教學樓,最后并排坐在操場邊的看臺上,面對夕陽,暢想未來,暢聊人生,那一刻,曾經在心里模糊的夢想,突然變得清晰可見了。
慢慢地,我逐漸學會了怎么調節狀態?!皩W習效率變低”是我識別情緒低落的一個信號,意識到自己缺乏學習熱情后,我會打開手機,翻出“夢校”的照片看一會兒,做一些放松的事,比如聽聽自己喜歡的歌,看看視頻,調整片刻后繼續學習。
考研這段日子里,我還養成了屏蔽外界干擾的能力。
考研期間,我試著不聽許多外界的聲音,把握自己的節奏。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浩如煙海,需要我們擦亮眼睛甄別信息,過濾掉那些無用的信息和負面情緒,也別輕易將他人的捷徑當作普適的法則。
按自己的節奏完成了沖刺階段的復習,如期走進初試考場時,我還有些緊張。拿到試卷那一刻,我心里卻無比平和??佳羞@段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學會了怎么“學習”,還讓我的性格變得更加沉穩,能夠靜下心來鉆研知識。無論結果如何,對接下來實習生活和未來的職業生涯,我都充滿信心。
全力以赴 終迎來春暖花開
初試成績公布那天,頁面跳轉的瞬間,分數就清晰地彈了出來——347分。雖然早有預期達不到我的目標分數,但這么大的差距還是讓我難以置信。來不及在難過里沉溺太久,我冷靜下來分析原因,隨即提交了分數復核申請,同時對比往年的分數規劃接下來的路。
不久,國家線公布,院校線也隨之揭曉。今年的公共課比較難,國家線相比去年跌了10分,但很遺憾我并沒有進入一志愿的復試。我開始著手準備調劑復試,先后看了電子科大、中國醫科大、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等多個學校,只要有學長學姐在哪所高校就讀,學院老師都會為我牽線搭橋,學長學姐們也毫無保留,耐心地為我解答各類備考疑惑。
4月9日上午,剛在全科醫學科交完班,我就接到了來自北京的電話,來自中日友好醫院招生辦的老師,問我是否能參加復試,我心里咯噔一下,立刻答應下來,當天就請假飛去了北京。11日上午,我來到復試現場,復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環節。筆試限時1小時,題目難度適中,但我總會多想,來回糾結時還改錯了兩道本已做正確難度尚算簡單的題目。筆試結束,我在教室等待面試時,想起剛剛的失誤,眼淚不禁在眼眶里打轉。但意識到面試近在眼前,我迅速調整好心情,把自我介紹和專業課知識回顧一遍。
面試盡管緊張,但過程還算順利。我再次回到教室里等待最終結果。在第二次等待的時段,我忍不住哭了。我害怕自己筆試分數和面試達不到標準,更怕一切努力付水東流。直到親耳聽到“擬錄取”的那句話,心里的那塊石頭才算真的落下。

美好終有限期。一路走來,我要感謝的人數也數不清,給予我幫助和情緒價值的家人、朋友、老師、師兄師姐,少了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成就現在的我。在成大的五年,學校給我提供了太多學習的平臺和機會。我最舍不得圖書館的中庭座位,在那里,我有一個人專注的空間。學累時,抬頭就能看到屬于成大學子的穹頂,那塊方形的天空伴我一路上岸,而我天天看它從灑滿陽光到暮色四合。
我就要離開成大,迎來又一次肆意生長了。希望在研究生期間,我能彌補大學沒有參與科研的遺憾,收獲設計科學研究實驗的能力,熟練掌握數據分析方法,能夠自己寫綜述寫文章,掌握更多的醫學知識,為后續的臨床工作打基礎。有人說,讀研就像一場長跑,學習會很枯燥,但我有信心我能克服這些困難,畢竟,真正的熱愛不怕重復。
我熱愛的專業,它將是我奮斗一生的事業。十年后的我,應該已經完成了博士階段的學習,成為在一線救死扶傷的醫生了。我想對那個自己說,“當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所肩負的重擔都會壓上來,不要害怕,困難終將迎刃而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