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教師】他們把“掛科殺手”巧變學生愛上的“金課”
編者:2023年9月,學校評選并表彰了首屆最美教師(團隊)。他們師德高尚,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嚴謹治學、教書育人,關愛學生、勇爭一流,事跡突出,他們是成大師者的代表。為展示“最美”風采,弘揚“最美”精神,激勵“向美”之行,新聞中心采訪了學校首屆8位(個)最美教師(團隊),今推出最后一期,看計算機學院數學及應用教師團隊如何把“掛科殺手”變學生們爭搶愛上的“金課”。
計算機學院數學及應用教師團隊建立于2010年,主要負責學校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團隊現有2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講師14人,成為了一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戰斗團隊。
從零起步邁向“最美教師團隊”,他們花了14年。
改革!改出未來!
2010年初,學校明確當年是質量工程建設年,下大氣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高等數學等公共基礎課程成為實施教學改革的重點。
彼時,面向許多學院專業開設的高等數學課,授課老師的教學卻是“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教學指導和支持,也缺乏有效管理。此時進校剛四年的韓天勇老師在教學上嶄露頭角,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現計算機學院)推薦他作為團隊負責人,推進高等數學課程的規范化教學。他與教授高等數學的楊洪、施達等7位老師“抱團”,教師團隊雛形初現。
以前“老師教什么就考學生什么”的應試導向教學,對學生的學科競賽、考研發展無甚助益,老師也缺乏深入拓展和教學反思,教學能力提升有限。這一年,學校推出“教考分離”改革舉措,給剛剛組建的團隊出了一道“考題”。他帶領團隊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分類教學,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高低分層教學,瞄準“教考分離”發力。
他們將高等數學分為A、B、C三個等級,面向需要掌握計算、邏輯推理等諸多能力的計算機等專業,開設高等數學A;面向需具備基本知識與建模能力,學習程度卻不如理科深入的工科類專業,開設高等數學B;面向強調微積分等知識運用,其他方面要求較低的經濟管理類文科專業開設高等數學C。
他們反復討論梳理考試大綱,花了5年時間建設了包含幾萬道題的題庫,高等數學授課團隊上課有了“工作手冊”。在2018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場教考分離考試,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經此改革后,考試公平性和檢測的全面性得到保障,教師教學責任心和學生學習主動性得到提升。
2016年,全國各地掀起翻轉課堂改革熱潮,它倡導學習更加靈活、主動、學生參與度更強。韓天勇下定決心要探探路。
他和楊洪、陳丹、張坤三位老師一起備課、編習題,現學視頻拍攝和剪輯技術,準備了知識點的講解視頻,學生在課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觀看,老師們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
他們設置“改革班”“對照班”和“非改革班”三類教學班,對照檢驗教學改革成效。在教學全周期,發布調查問卷,追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獲取教反饋。最終實行翻轉課堂的班級高數不及格率明顯降低。有了首次的線上輔助教學經驗,團隊后來分批打造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數學》。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以前由于經驗不足、資源有限,學校只能與其他院校聯合建設教材,知識點的輕重取舍不同,難以貼合本校學情。為了解決教材定位不準等問題,從團隊成立開始,老師們一直把開發《高等數學》教材作為重要任務,如今,團隊已經編寫《高等教學》上下兩冊教材,并根據不同的目標及時更新內容。到今年已經完成了第三版教材的編寫,在每個知識點后加入了視頻資源,使其更適用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此外,他們還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加入蛟龍號下潛等時事熱點來講解數學問題,在知識傳授中樹牢導向、引領價值。
回望過往,韓天勇說:“起跑槍響,不知道做的這些工作結果會如何,好在有老師們的熱情助力,綿綿用勁,我們才能跑好這場教改馬拉松。”
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你們看過電影《中國機長》嗎?機長要在云團里選擇一條最安全的路徑逃生,他們穿行的那條路,在數學上,就是方向導數最小的……”
這樣的課堂導入,在韓天勇老師的課堂稀松平常。每堂課,他都會花上五分鐘的時間做導入,分享一些新聞熱點或生活趣事,吸引同學們真正進入學習狀態。
高等數學學習難度大、內容抽象,被大學生們稱為大學里的“掛科殺手”。考試方式、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都在革新的同時,怎么把課講好講活,使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吸收,團隊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一道題的解法,學生聽不懂,不光學生急,老師也急。團隊老師們圍在一起討論怎么才能講好講透。教研活動中,從備課內容、課后作業、課堂互動等方面,他們反復“磨”。
為了培養學生對高數的興趣,教師團隊思考將高數與學生的專業進行課程融合。面向生物工程專業學生,他們舉例利用正弦函數等周期函數來模擬種群數量的周期性波動,使用微積分幫助計算基因頻率的變化……像這樣將知識粘合在一起,既能讓學生覺得高數與專業聯系緊密、學習有實質收獲,還能避免“知識脫節”的問題。
不僅如此,他們還互相借鑒彼此的授課經驗和技巧,知識點越講越順,每位老師也形成了不同的授課風格:幾位“老老師”上課比較嚴肅,學生不敢走神;楊洪老師就像“作業幫”,更加注重帶著學生處理習題;張坤等老師自帶幽默氣質,她們的課堂就是“小品秀”,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韓天勇老師也找到了他的高數課的打開方式。他喜歡拋出一個實際問題讓學生思考,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便捷的方式?成果又是什么?”問題環環相扣,在學生心里先埋下一顆“為什么”的種子,化被動為主動,巧妙地把學生等老師“滿堂灌”的消極心態轉為“我遇到這個問題該怎么辦?”的積極求問。
2022級大數據專業1班的吉則合烏同學說:“韓老師不會單純講知識點,他會給我們講例子、講應用。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數學不僅僅是數字,平時感覺抽象的數學公式原來有很多的可能性。”上過韓天勇老師課的學生經常如此評價,因為無論是問題來源的背后故事,還是公式推導過程,都會被韓老師娓娓道來。除此之外,韓老師還有一個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妙招:翻轉課堂。讓學生“反客為主”,學生上臺講題,讓臺下的同學來感受“新老師”的教學水平。有時他也把老師、學生角色對調,他來提出疑問,學生充當老師“傳道授業解惑”。
“課堂有挑戰、學習強度大、直面并思考”,韓天勇老師始終堅持這種讓學生“吃學習苦頭”的教學方式,這也是計算機學院教師團隊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教育改變命運”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座右銘。計算機學院教師團隊希望做的是:在學生背后推一把,用課堂上的問題養成學生思考的習慣,教給他們面對學習乃至生活中難題的自強之道、自救之法:以無畏直面代替一味回避,以思考前進代替停滯不前。憑借豐富的上課經驗,團隊前后選派多名教師參與全國高校教師微課大賽、教育教學創新大賽等競賽,并拿到首屆全國高校數學微課教學大賽西南賽區一等獎等許多獎項。
對團隊來說,要講一門學生好懂、好吸收的數學課,推進數學課程建設沒有終點。最近,他們還研討如何打造《高等數學》AI課程,緊跟當下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服務。
認真作答每一道“大題”
“老師,這一步我還是沒懂,您能畫一下圖嗎?”楊洪老師打開QQ紅點消息。幾分鐘后,就給學生發過去了寫滿批注的草稿圖。有同學問一道講過很多次的題目,楊老師也會耐心答疑;同學問題恰逢他監考,他會向學生解釋情況約好隔天講解,然而學生晚上就收到他的回復……
楊洪老師,計算機學院副教授,主講本科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學軟件及應用等。2021級通信工程專業樊顯勇同學說:“線上線下我都在問問題,對楊老師來說,學生問的每一道小題對他來說都是‘大題’。”
除了數字公式,老師們希望教給同學們的,是認真對待每一道難關的精神。
團隊成立初期,科研上近乎一張白紙。老師們選題視野局限,不夠新,一遍是教學任務重,一邊沒有科研成果產出,這種境況下,幾乎磨掉老師們的信心。不知討論過多少次,團隊最終敲定了“數學不等式及其應用”“非線性泛函分析”“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可視化”三個方向。目標明確后,他們快速打磨出一套獨屬于自身的合作模式:科研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負責宏觀方向的指導,每天閱讀大量學術論文,時刻觀察科研新動向,思考能否根據團隊特色,從已有的學術熱點出發,研究出新成果。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指路,年輕老師寫文章更加順手。
有了團隊牽引,楊洪在2017到2018年連發14篇文章。自團隊建立以來,團隊累計發表SCI論文97篇,科研能力提升顯著。2023年底,成都大學數學學科上榜“軟科世界一流學科”,這一認可是比較國際權威獎項、學科頂尖論文、學科論文質量等客觀學術指標而來,是對所有老師認真付出的最好證明。
以科研輔助教學,老師們帶著學生做自己的研究項目,幫助他們學習研究的方法。
2015級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吳璞回憶,剛進入大學時的自己懵懵懂懂,在一次數學建模培訓時,楊洪老師發現他對數學的熱情與靈性,便邀請他進入自己的科研團隊。他在大二就發表兩篇SCI論文,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數學類)獲得四川省一等獎,不到大三就幾乎學完了所有與數學有關的課程。后來,他考研至廣州大學新型智能算法專業,如今他正在北京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這張拍攝于2017年3月24日晚上的照片“刷屏”媒體版面,《中國教育報》頭版大圖推薦。
始于心中熱愛 所以雙向奔赴
如今,團隊里的幾位老師已經榮休,但他始終懷念團隊一起奮斗的點滴,仍然想回到講臺上再講一堂高數課。
文家金老師就是其中一位。他現在仍清楚地記得,2017年3月24日晚上20點左右,他正在2教205教室給張瀾學院2016級的同學們上課,正在“抽絲剝繭”講解難題時,教室突然停電,這節課卻被打斷。學生們沒有急著提前下課,而是湊在講臺前面,打開手機上的電筒,照亮文老師黑板上的板書。
學生朱澤根拍照記錄下了這一刻,照片被刊發在《中國教育報》頭版,并受到央視新聞、新華網等央級媒體的關注。這張照片一直存在文老師的手機相冊里。這節偶然的“手電課堂”,學生的求知若渴,老師的誨人不倦,一張照片記錄了師生之間的“雙向奔赴”,令無數人感動,也成為了團隊一直津津樂道的故事。
如今,團隊引培并舉,形成了老中青“傳幫帶”的優良機制。老教師教學示范課、年輕老師賽課PK,讓老師們先當學生再當老師。至于基金及重點項目的申請,從書面材料修改到項目落地的每個環節,團隊前輩都親力親為參與其中……不僅如此,他們還常常根據不同的目標分成“小分隊”,負責完成“黃大年式團隊”申報材料的小組,前前后后就開了20多場會議;網課期間,文家金等年紀較長的老師使用網課系統有困難,年輕老師們便建了一個QQ群,在視頻電話里分享怎么上網課,細致到介紹每個圖標的功能。
講臺上講授“極限無窮求解”,日常生活中老師們卻有著“反差萌”。在計算機學院每年舉辦的“師生籃球友誼賽”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希望在另一種“博弈”中減弱和學生們的距離感;空閑時候,他們偶爾還會用兩副撲克牌做“雙扣”游戲,斗智數學思維。
不止文家金老師覺得這是一支智慧、有愛的團隊,李釗老師也說:“我的職業生涯最幸福的時刻是能夠成為團隊的一員,在這個大家庭中,我時刻提醒自己要為團隊的發展,為數學學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群力劃船船越快,眾星拱月月更明。未來,他們希望通過團隊的不斷努力,成大數學學科能夠早日進入ESI全球學科前1%,抵達他們期望的那個新坐標。
MEDIA
媒體視角
-
30
2025.09
【封面新聞】成都“小青椒”: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的青春引擎
-
30
2025.09
【成都發布】?“椒”傲成都!這場青春分享會全程高能
-
28
2025.09
【學習強國】2025年成都市形勢政策教育示范宣講活動(第一期)在成都大學舉辦
-
28
2025.09
【看度時政】“數智·高階·創新”四川省高校設計學專業課程建設研討會在成都大學舉辦
-
28
2025.09
【四川新聞網】四川41所高校專家學者齊聚一堂 共論設計學專業課程建設
-
28
2025.09
【中國網】數智賦能,匠心筑新 這場高校設計學專業課程建設研討會在成大啟幕
-
25
2025.09
【人民日報】第31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開幕音樂會舉行
-
25
2025.09
【成都發布】群星云集!蓉城之秋,今晚奏響
-
24
2025.09
【中國網】長風破浪啟新程 成都大學開學典禮發布《2025號床的青春》喜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