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無論是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還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都是“壓艙石”,必須答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道“必答題”。
今日起,新聞中心推出“幫扶在一線”專欄,將鏡頭和筆觸對準我校奮戰在九寨溝縣、簡陽市對口幫扶點的7名幫扶干部,講述他們真幫實做、真抓實干,當好群眾“貼心人”“自家人”的故事,高揚勇做奮斗者、甘當奉獻者的精神,在鄉村廣闊天地寫下成大教育工作者的幫扶“答卷”。

白丁:用雙腳丈量英各村的振興之路
他生于農村,長于田野,54歲那年,他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在田間地頭續寫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在駐村的第一天就給自己定下目標:“俯下身子,用心用情,為民服務。”于是,他挽起褲腿,用真心辦實事,用真情暖人心,一步一個腳印,踐行著鄉村振興的使命。
他叫白丁,是成都大學大面繼續教育園區管理辦公室黨政辦主任,2023年9月至今作為九寨溝縣勿角鎮英各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服務鄉村振興。
扎根鄉土的“破局者”
駐村前,白丁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勤奮”、“肯干”是領導同事對他最多的評價。
2023年9月17日,得知學校增選駐村幫扶干部的消息后,白丁在部門領導和家人的支持下,毫不猶豫地遞交了申請。在組織談話中,他表示:“我有農村經驗,能沉下心,俯下身子,為當地老百姓服務。”憑借這份熱情和決心,他順利通過了組織遴選。
9月20日早,白丁帶著對鄉村振興的熱忱,與九寨溝縣初升的太陽一同到崗。經過組織培訓,他迅速進入角色,深入村民家中走訪,了解村情民意,開展生產生活調研。
他一頭扎進鄉村振興的浪潮,像小學生一樣從頭學起,認真總結、整理材料,梳理民生訴求,查找問題,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要點。盡管面臨語言和生活上的各種障礙,但白丁懷揣初心克服了各種困難。

然而,真正的難題很快擺在面前:英格村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空心化”現象嚴重,留守在村的基本都是70歲左右的老人,全村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土地撂荒,產業發展困難,工作難以開展。
面對困境,白丁和村“兩委”干部一起積極思考出路。他深知,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興旺,而產業興旺離不開因地制宜的探索。英各村是典型的農業村,主要種植玉米、黃豆、洋芋、蕎子、油菜等糧食作物,然而全村耕地少,農作物種植潛力受限。于是,白丁利用學校和個人資源,進行了大量調研和嘗試。
經過科學調研,白丁發現中藥材——獨蒜蘭作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兼具觀賞和藥用價值,很適合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英各村種植,其畝產值可達10萬元,市場前景廣闊,是收益高、見效快的林下經濟作物。英各村雖然有幾十年的獨蒜蘭種培史,但其種子繁殖難度大,此前一直未形成規模。

于是,白丁自費邀請省農技協會專家到村里考察調研后,完成了獨蒜蘭繁育和示范項目可行性報告,在學校的支持下,為村里申請農業農村廳專項資金600萬元。依托專業合作社,建成獨蒜蘭組織培養室,解決了種子繁育問題;計劃擴建10000平米煉苗室,將繁育好的種子在接近自然環境下培育;再將科學培育的健康種苗以優惠的價格賣給村民,保障種苗供應,發展全村獨蒜蘭規模種植。
“不出意外,三年后全村獨蒜蘭收入規模可以達到6000萬。”村民夏樹全和全體村民一樣對此充滿了期待。
為吸引招商引資,白丁還立足“勿角民族文化旅游體驗中心”發展定位,著眼本村文化特色與閑置房屋資源,邀請高校教授團隊前往英各村調研,勾勒文旅、民宿合作藍圖,助力英各村文旅產業發展。
“白老師到村里一年多,為咱們村的建設發展出謀劃策,做了突出貢獻。全村老百姓對產業振興越來越有信心。不愧是成都大學的老師,村民都非常認可他!”英各村村支部書記李孟牛對白丁給予高度評價。
點亮希望的“引路人”
產業振興是關鍵,而教育幫扶則是白丁心中最舉足輕重的部分:既要讓土地生金,也要讓希望萌芽。
“每次放假回家,我都喜歡和白老師聊天。我分享我的學習生活,他用他的人生經驗指導我學習、就業,他的話總是給我滿滿的正能量。”目前就讀于內江師范學院大二的夏毅,是勿角鎮英各村村民。談到白丁,他滿心感激。在夏毅眼中,白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夏毅回憶道:“白老師總是語重心長地鼓勵我好好學習,給我分享很多信息,讓我少走很多彎路,受益匪淺!我還把它們分享給同學們,他們也很受用。”
3年前,這個陽光開朗的大男孩還掙扎在高考的孤獨無助中。“當時壓力很大,感覺考上大學對自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然而,駐村隊的到來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求學之路。他們不僅為夏毅帶來了經濟上的資助,更帶來了信息獲取的快捷和便利。夏毅感慨地說:“從那以后,我感覺不再是一個人在奮斗,壓力小了很多!”
在駐村隊隊員的幫助下,夏毅找回了從小喜歡的籃球運動,一邊復習學科知識,一邊訓練專業。2023年,他順利考上了內江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在白丁的幫助下,他還領到了成都大學的“金秋助學”獎金,為家里緩解了經濟壓力。
如今,大二的夏毅在白丁的鼓勵下有了新目標:“考研究生!我想以后有機會回到家鄉做一名體育老師,建設家鄉!”夏毅說,“感謝白老師,讓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

“為考上大學的學生申請到學校‘金秋助學’金,是我最幸福的時候!”駐村一年多,白丁累計為18名學生申請到成都大學助學金3.6萬元。據統計,2016年以來,學校為受扶地190名學子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共計66萬余元。
白丁說,他認為的教育振興關鍵是針對不同的家庭和孩子精準幫扶,“每個家庭和孩子不同,給予點對點的幫扶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英各村像夏毅一樣通過鄉村振興政策受益的孩子不少,每個孩子白丁都如數家珍……
溫暖村民的“守護者”
從教育幫扶到守護百姓,白丁的鄉村振興之路既有希望之光,也有守護之愛。
2024年5月16日,白丁在學校相關部門的協助下,邀請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的專家到英各村開展義診活動,惠及33名老人,發放藥品0.5萬元。專家們耐心地為村民檢查身體、解答疑問。村民蘇花激動地說:“這樣的義診活動太好了!我們平時看病很不方便,這次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專業的檢查,感謝白老師和成都大學的老師們!”

2024年7月16日和7月24日,九寨溝縣勿角鎮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襲擊,村里的引流槽泄洪口被堵,洪水漫過擋泥墻,改變流向,危及村莊安全,情況十分危急。白丁與村“兩委”一起,冒著大雨,挨家挨戶查看災情,組織村民轉移,搶險、加固堤壩,連續奮戰72小時,通宵守候。
衣服濕透,鞋子灌滿了泥水,他來不及換洗,直到洪水完全退去,才帶著疲憊的身體和布滿血絲的雙眼回到駐地。他說:“保證每一位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們的職責,再苦再累都是應該的!”

“進了九寨門,就是九寨人,說九寨話,做九寨事!”一年多來,白丁把自己當“九寨人”,入戶排查160余戶,全村家家戶戶的情況他了如指掌。“村民家有大事小事他都去參與,干群關系很好!”村支書李孟牛說。
他還創新“節日+活動”工作法,利用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契機開展“連心會”,積極組織村“兩委”和村民代表討論解決十余件民生問題。每次“連心會”前,白丁還會驅車前往30公里外的縣城自費購買水果、零食,為村民提供愉快的環境氛圍。就連不常住村里的村民都認識他,“那個‘光頭’就是咱們村隨叫隨到的駐村干部——白老師!”

白丁喜歡村民親切地叫他“白老師”,他通過一件件瑣事細務架起了黨心民心“連心橋”。
“他這人做事用心,像他這個年齡,大家可能都覺得應該松松勁兒了,他卻愿意俯下身子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做實事。”妻子袁曉梅和剛成家的女兒對白丁的工作給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她們唯一擔心的是他的身體,由于飲食和生活不規律,白丁駐村后患上了高血壓。
在九寨溝縣勿角鎮英各村的村道上,白丁的身影忙碌而堅定。他扎根鄉土,為產業發展出謀劃策;他心系學子,為教育幫扶奔走呼號;他情暖百姓,為村民生活排憂解難。
今年56歲的白丁深知,這片土地是他永遠的根,鄉親是他的親人。未來,他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屬于他的鄉村振興故事,用初心和實干,為英各村的明天描繪出更加美好的畫卷。
正如他所說:“只要鄉親們需要,我就會隨叫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