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達兵老師在鹽源示范基地
他是農學博士,與土地、種子、農機打交道。
他是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以教書育人,成人達己為信條。
他是科研工作者,擔任農業農村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栽培研究室主任,成為強國興農路上的追光者。他說,“學習農學,我的理想就是讓每個人吃飽、吃好。”
9月,向達兵老師獲評2023年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我們有了一個契機,走進他的種子樂園,聆聽他的奮斗故事。
峰回路轉處 結緣農學
初見向老師是在兩年前《普通生物學》的課堂上,他幽默巧妙地帶動氣氛,與同學們回憶上節課內容,帶動大家加入到師生對答。他的課上不僅有知識傳授,更有指引和探索。每節課知識含量“滿格”,他分享當下生物學科的發展,將前沿信息整合后傳遞給我們,整堂課不止“解渴”更“管飽”。在學院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后,博學、認真的向老師也是同學們競相爭搶的“大熱門”。
“成為一名老師,很難說是什么計劃和頓悟,就是很自然而然的,因為我在求學路上遇到過很多好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給我很積極的影響,讓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生出了熱愛,最終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傳薪人,把這樣的精神傳承下去。”
與農業結緣,本不在向達兵的人生規劃中。
高考后,他進入四川農業大學學習廣告學專業,但因為自小從未接觸和學習過美術、設計相關的知識,零基礎的他面對打開的全新世界——“懵圈”了。盡管十分努力,可期末考試廣告美術科目的紅燈高掛,讓自我要求很高的他有了退學復讀的想法。在和學院領導、班主任的多次交流和全力支持下,他最終轉入了學校王牌專業農學學習。
“我自小出生在農村,生長在農村,上山下河玩泥巴捉蛐蛐,對土地和作物可謂再熟悉不過了”。他進入農學的大門,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在這里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熱情善良的同學們,一同借書、晨讀、幫助他補修課程。“老師告訴我,作為一個農學者,就是要致力于讓每個人吃飽、吃好,育出更好的品種、找到更高產的技術”。四年的學習中,他感受農業的魅力:為培育出新品種而驚喜,為尋找到糧食增產的新技術而雀躍,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樂趣。”一路從本科、碩士到修讀博士,他像一顆種子,找到最適宜的土壤,在農學領域扎下根來,深入地下,汲取養分,茁壯生長。
2011年下半年,向達兵即將博士畢業,走到就業的十字路口。那時,成大雜糧實驗室剛剛獲得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依托的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剛剛獲批,急需人才,蓄勢待發。當時任成都大學副校長、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的趙鋼教授拋出橄欖枝,誠邀四川農業大學相關領域的博士加盟。
向達兵的研究方向為大豆的栽培生理,與平臺研究方向較為契合,在導師的引薦下,2011年12月,他來到成都大學雜糧研究實驗室參觀。綜合考慮蕎麥一類小雜糧研究的意義、前景,也看到了學校對于平臺發展的重視,他由此打定主意開始寫下與成大一路同行的故事。

給學生講解苦蕎萌發的技術要點與注意事項
愛心灌溉 播下種子回饋最甜的果
2012年10月,向達兵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在三尺講臺上,“有些許緊張,對于課上師生互動也還生澀,當時一節課就講完了原本準備一節半課講的內容。” 回憶自己的新手老師第一課的情景,向達兵笑了。
為了站穩講臺,他下了不少功夫。他動手又動腦,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備課,搜集資料,將書本上的基礎理論轉化為課堂語言,使課堂氛圍更為活躍。“有一次講到了根系的特點,我拔了一株豆子去到了教室讓大家觀察,課堂氛圍高漲,大家也都很深刻地記住了這個知識點。”
如今十一年過去,他已經走過職業新人期,成長為一名成熟、優秀的老師。現在的他可以完全自如地把控課堂節奏。作為一名科研、教學“雙肩挑”的教師,他始終堅持追蹤學科發展前沿,分享應用案例的教學習慣,從書本延伸至課外,引領學生了解當下科研發展態勢,追蹤社會對于研究課題的新要求,“我希望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拓展思維,在他們心中種下科研的種子。”
這些年來,他帶領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工作,學生參與成果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3項,農業農村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勵1項,授權專利5項,選育新品種1個;他指導學生累計獲得國家及省級創新性實驗計劃10余項,獲國家及省級學科競賽一等獎等獎勵共計9項。
他以一顆真心愛護學生,成為他們夢想的擺渡人。2014級生物工程2班的朱紅林來自大涼山山村,來成大讀書是第一次出遠門,來到陌生的校園,有點不知所措的他撥通了向老師的電話,講明困難尋求幫助。放下電話,向老師立馬放下手里的工作,從9教來到校門口帶著朱紅林辦理了入校手續。朱紅林回想起來,感覺自己很是幸運:“在來的火車上,我收到了向老師的短信,滿是叮囑和關懷,所以我才會第一時間想到給老師打電話。”
師生緣分牽連四年,他似一束光照亮了朱紅林。大一競選班委落選后,朱紅林聽取向老師的意見,加入院學生會和興趣社團鍛煉了一年,還加入了其它老師的課題組,做實驗。大二班委換屆成功競選了班長,在課題組也慢慢從成員成長為項目負責人,完成過國家級課題項目,積累了實驗基礎技能,畢業后她任職于成都凌泰氪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開始人生新的征途。“向老師是我大學生活的指路人,真的非常感謝向老師!”
對每一位老師來說,學生的成長成才是他們職業生涯最甜蜜的果。向老師說:“很開心教過的學生們現在發展得好,生活幸福,彭梅在軍事醫學院研究院鳳凰中心工作、宋超在佛山鯤鵬現代農業研究院……我感覺很幸福的是,我們現在仍會像朋友一樣聊聊生活、工作。”

向達兵老師(右八)在美姑縣參加收獲大比拼
助農興農 擔當科技工作者使命
作為一名教育科技工作者,每年谷雨前后都是向達兵和同事們最忙碌的時候。
這個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春播春管的關鍵時節。向達兵和同事們奔走在四川涼山昭覺縣、布拖縣、重慶巫溪等地“送技上門”,田間地頭、村頭壩場都是他們的課堂,現場指導當地農戶苦蕎開溝、播種、施肥、覆土等苦蕎高產高效關鍵技術,助力打好春播這一全年農業生產的第一戰。
2012年第一次去涼山州的情景向達兵還記憶猶新。“晚上從成都出發,先乘坐七八個小時的火車到達涼山州首府西昌,再轉大巴,等到達鹽源縣、美姑縣已經是第二天下午了”。與當地的農業管理部門對接,到新品種示范基地品種查看長勢,考察植株相關的性狀和指標,給農戶開展現場培訓工作,他們馬不停蹄。
苦蕎是大涼山彝族群眾賴以為生的主要口糧,涼山州東部的昭覺縣素有“苦蕎麥之鄉”的美譽,這里種植著10萬余畝苦蕎,優越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苦蕎得天獨厚的棲息地,但由于當地種植品種、技術、生產加工上存在的掣肘,長期以來苦蕎的經濟轉化效益不高,農民增收乏力。
實驗室將科學研究與鄉村振興工作融合,向達兵和同事們承擔了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蕎麥產業的相關工作,針對當地農戶知識不足、信息和資源缺乏、服務支撐不夠等問題,他和同事們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車間廠房,從指導優良品種示范推廣、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搭橋引進雜糧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發展當地特色觀光農旅,帶領推動一系列新技術、新合作落地,“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校地企合作在當地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由他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重點實驗室教工黨支部榮獲“四川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成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近幾年向達兵在成都和涼山間往返的頻率更高了,特別是蕎麥燕麥生長季節,從每年10余次,到今年截至目前已經多達20次了。時光見證了一名研究者的奔波,也記錄了當地的躍遷。說到十年間這些縣的變化時,向老師感喟地說:“一是交通方便了;二是農戶的收入有了明顯的提升;三是對農業技術的認可度提升了,對新品種新技術有了更強烈的需求,特別是輕簡化的種植技術,包括小型農機等,很受農戶的歡迎。”

向達兵老師在重慶巫溪為農戶作種植技術培訓
做土地和學生的守望者
育種如育人,耐心、愛心、細心缺一不可。他將科研路上的收獲、心得反哺教學,以言傳身教影響學生。
2021級農藝與種業專業1班甘圳說,“向老師總告訴我們,一件事要先去試,不要直接打退堂鼓。”向達兵明白,科研就是千百次的嘗試,千百次的失敗,再千百次地重來。
良種是農業發展的芯片,但一粒好的種子,一個好品種,得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向達兵回憶之前帶領學生做“西蕎一號”多倍體選育時,“秋水仙素誘變后,兩畝地上我們做了很多處理,上千個單株,才得到一顆成功的種子,之后用盆栽悉心繁育。”“成苦2號” 的選育更是持續近十年的時間,這個品種產量高且抗倒伏,一畝地的產量可以達到180公斤。他介紹說,“成苦二號的研究,是通過誘變+系統選育的方法,需要進行田間選擇,因為群體很大,且會產生大量的分離表型,很難迅速找到需要的優異單株,其中最難的工作還是田間選擇,反復種植篩選,優異的單株需要表現穩定后,才能得到優良的種子。”
2022年,實驗室獲批四川省種質資源保護單位(蕎麥)。今年實驗室計劃申報包括‘成苦1號’‘成藜1號’‘成藜2號’在內的三個新品種,目前已完成專家現場田間鑒定和申報材料的準備工作。“我們還將繼續研究蕎麥的開花結實,破解籽粒成熟度不一致,結實率低、倒伏等生產實驗問題,通過對應措施以增加產量。”
從青澀到成熟,從清晨到夜深,在成大的日日夜夜勾勒出他成長軌跡。2017年4月,農業部雜糧加工重點實驗室主持完成的成果《苦蕎麥新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獲得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成果實現了我校省部級政府獎勵一等獎零的突破。他是團隊一員,主要負責苦蕎麥原料基地建設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等。
2021年,向達兵也獲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稱號。他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2項,出版《蕎麥栽培學》和《蕎麥的營養與功能》專著2部。
“向老師對待科研非常嚴謹認真,我們在田間除草都會有明確的要求,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很隨和,跟學生毫無距離,玩在一起,課余我們還會一起去聚餐、打籃球。”
2022級1班食品加工與安全的韓曉同學說:“向老師是一個很細致的人,并且愿意為了他所追求的細節付出時間精力,只要我們實驗遇到問題時,向老師都會盡可能到實驗室和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對于“成都優秀青年教師”稱號,向老師說,“這不僅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更是對我的一份鞭策,在教書育人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向周圍的優秀教師學習,爭取做得更好。”
今年7月,向達兵來到昭覺的蕎麥種植基地,微風吹拂,一眼看不到邊的寬闊蕎麥田,朵朵蕎花隨風舞蹈,昭示著一年的好收成。站在田埂上,眼前的這一幕是他曾看過無數遍的景象,但正如豐收給農人驚喜,他依舊喜上心頭。“土地是不會辜負你的,只要播種了就一定會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