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年來,學校各基層黨組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校工作大局,在學校黨委領導下,以實現“五高五強”黨建工作目標,以改革創新精神,抓關鍵、攻重點、破難點,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績,譜寫了學校黨建發展新篇章。在學校第八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推出“基層黨組織巡禮”系列綜述,全面展現五年來學校基層黨建工作經驗成效,旗幟鮮明將學校黨組織建設成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堅強戰斗堡壘。
高舉團旗跟黨走 挺膺擔當新征程
共青團成都大學委員會(團委)
校團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與黨同心、跟黨奮斗,牢牢把握團的根本任務、政治責任、工作主線,始終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充分發揮共青團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著力加強政治引領,創新實踐育人體系,全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牢記根本任務 為黨育人的政治本色更加鮮明
思想政治引領更加廣泛。聚焦主責主業,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青年,開展“成大青年說”等主題思政活動,持續深化思想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筑牢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中青網校園通訊站連續七年獲評全國“優秀校園通訊站”。
主題宣傳教育更加深化。聚焦重大主題、重大戰略,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系列主題團日活動,組織“青橙小站”鄉村振興服務團赴簡陽市對口幫扶村開展“學百年黨史助鄉村振興”文藝宣傳匯演。開展“成都大學時光郵局:二十大精神在高校——給五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致青春活動,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團內爭先創優更加響亮。加強團內爭先創優,校青年志愿者協會榮獲“第27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外國語學院“新青年”團干工作室被評為四川省高校名團干工作室;美術與設計學院就業創業團支部入選全國高校“活力團支部”最具服務力TOP100榜。

緊扣中心工作 服務大局的職責使命更加堅定
學科競賽取得新突破。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圍繞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廣泛開展學術實踐,承辦第十七屆“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近五年,獲“挑戰杯”省級以上獎項161項,連續五年獲得“挑戰杯”省賽“優勝杯”。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4項主賽道獲獎,首次獲得主賽道一等獎1項,獲獎等級和獲獎數量實現“雙突破”。
社會服務實現新成效。共有1451名大運會志愿者服務于大運村等9個場館(中心),選拔7名師生擔任火炬手,8名學生擔任護跑手,組織62名同學擔任火炬傳遞引導志愿者,圓滿完成成都大學站、東安湖站火炬傳遞任務。大運會志愿者群體獲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學校團委榮獲“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校園治理迎來新風尚。成大青年積極參與并大力推進城市大學現代化治理,每年組織校園志愿服務近2000次,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組建“青年突擊隊”,成大青年以志愿精神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聚焦青年發展 服務青年的價值追求更加篤定
“青馬工程”縱深推進。持續深化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舉辦以“素養·能力·思考”為主題的學生干部骨干培訓班,每年培養青年政治骨干超近百人。宋巧鈺等4名同學入選四川省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高校班學員。
青春建功富有實效。舉辦“永遠跟黨走、志愿新時代”志愿者文化節,加強志愿服務交流,提升項目化、專業化水平,《大學生精細化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創新志愿服務》項目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評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項目”。202名青年志愿者投身西部計劃項目,學校獲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項目辦。
青年典型不斷涌現。選樹青年典型,用榜樣力量激勵青年,傳遞青春正能量。王茜儀等7名同學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曹龍等5名同學榮獲“中國電信獎學金?飛Young獎”,王童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

堅持守正創新 深入青年的組織體系更加牢固
共青團改革穩步推進。堅持黨建帶團建,發揮團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育人功能,穩步推進共青團改革,學校團委榮獲四川省第三屆慈善工作獎、四川省五四紅旗團委、2022年度成都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先進集體。大運會志愿者團支部榮獲“四川省五四紅旗團支部”。
學生會改革卓有成效。發揮好學生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雄辯杯”辯論賽、“鶴鳴杯”演講大賽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品牌活動,不斷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面。學生會、研究生會榮獲“成都市優秀學生會組織”榮譽稱號。研究生會《多維度學術與成長支持計劃》項目入選四川省學校研究生會組織“我為同學做實事”百佳項目。
學生社團發展規范有序。出臺《成都大學學生社團管理辦法》,打造學生社團個性化成長平臺。“材料菁英協會”在大學生社團文化風采展示中榮獲“百強社團”。“F-orange極限飛盤協會”“大風文學社”“棋類協會”榮獲“成都市百佳學生社團”;校辯論隊在首屆四川高校華語辯論錦標賽中榮獲季軍,飛盤協會獲中國大學生飛盤聯賽總決賽冠軍。

推動實踐育人 團員青年的社會責任更加彰顯
實踐育人體系改革增效。加強頂層設計,探索社會實踐與思政實踐課相結合的“知行合一”的育人體系,打造“青橙小站”社會實踐品牌。“仁杏醫行——流動的醫院”項目入選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項目TOP100。“大運有我,青春話語——成都大學大運會宣講團”等項目獲“全國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巡診千里鐵道守護百姓健康”醫療列車項目被評為“全國社會實踐優秀品牌項目”。學校多次獲評“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
志愿服務品牌創新提質。圍繞學校國際化戰略,加強“外語+”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組織學生參與成都馬拉松、成都大運會、成都世園會等賽會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參與世乒賽獲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通報表揚。實施“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志愿服務項目培育,承辦四川省首屆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在省級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獲6金9銀7銅,3個項目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
大運遺產轉化有效利用。成立成都青年志愿者學院(成都青年志愿服務研究中心),加強志愿服務的理論研究;推動“志愿成大”師生線上志愿服務平臺上線。組建成都大學(大運村)校園宣講團,百余名志愿者開展大運村開放日講解志愿服務。

普及美育教育 校園文化的美育浸潤更加濃郁
美育課堂實踐豐富多彩。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10門,每年近四百名具有藝術興趣愛好的學生加入大學生藝術團,組建合唱團等10個文藝團隊,構建“四位一體”的美育教育體系。
校園文化品牌百花齊放。打造校園歌手大賽、“鶴鳴杯”演講比賽、草坪音樂節等校園文化品牌活動。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甘肅省歌舞劇院等到校開展演出;舉辦“藝心摯愛”大學生藝術團專場演出;校大學生藝術團赴馬來西亞開展文化交流演出,展現中國青年文化自信。
藝術展演作品亮點紛呈。在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與澳門大學共同演繹情景表演唱《追夢》,學校獲“全國大藝展四川省先進集體”。學校獲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優秀組織獎,原創節目《爾瑪依娜的車站》獲朗誦組一等獎和優秀創作獎。
新時代新征程,團委將繼續切實履行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職責,提升共青團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和大局貢獻度,銜接貫通黨團育人鏈條,共建更高水平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和“大思政”體系,團結引領廣大青年在奮力譜寫特色鮮明、國內一流應用型城市大學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挺膺擔當。